报复性消费来了?

liangxianfu 2023-2-4 365 2/4

有很多人留言说,春节期间,消费十分火爆,各大商场人山人海,各大景区,人满为患。

有人问我,这个是不是报复性消费?

这个是消费,但这个不是报复性消费。

没有报复性收入,不会有报复性消费的。当下你看的消费是什么?

是我打过两三次的比方,中产伺候富人吃牛肉,自己才能赚到钱吃猪肉,底层才能赚到钱吃鸡肉。

消费是传导的,就像放水的时候,上游先有水,下游能不能涨起来,取决于上游是否溢出来,田里有没有水,取决于渠里的水是不是满了。

我并不是信口开河。

在各路大V都在说这个春节综合体里面人满为患的时候,我专门跑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综合体。

高档,中档,低档。

然后我发现,和我的预判没有什么出入。

高档综合体里面是真的人满为患,不光是人挤人的问题,而是车位都找不到。

这和大城市往年过年期间因为返乡潮而带来的冷清是不同的,如果你死盯着这一个点,就会认为是报复性消费。

但是你去转转中档综合体,会发现比较冷清,但还算有人,至少店开门营业了。低档综合体,非常冷清,很多店都像往年一样,没开。

这就是我们说的,吃牛肉的人在消费。

疫情那几年赚钱难,不意味着是平均难,总有人能赚到钱,而且是增长,甚至快速增长的

某些旱涝保收的,那几年是不增长,也不受影响的。而某些行业,可能受到较大影响。

也就是说,你通过观察平均数是看不出什么的,因为每次你都会和马云一起平均。

马云赚了一个亿,平均到你头上每人5000万,你没感觉是因为没拿到自己的5000万,马云赔一个亿,平均到你头上你也不会痛苦,因为不需要你掏出5000万。

这就是为什么我多次打那个比方,吃牛肉,吃猪肉,吃鸡肉。

当下你看到的消费,是消费拉动的第一环,启动环节。

春节期间,大城市里的高档综合体人满为患,各个景区五星级酒店的费用大涨,说明我们的富人,也就是吃牛肉这拨人,还是很给力的。

但是你注意,这是春节档,你不可能指望富人接下来的一整年,啥也不干,就是各地旅游逛商场买买买,吃吃喝喝。

这就是个启动

就像一个学校要修操场,开工仪式那天,校长们都来象征性的拿铲子铲了点土,这是个开个头的意思,不说就指望几个校长副校长在工地上把活给你整完了。

市场层面,真的能够在一整年的时间里拉动消费大头的,是住房,汽车,出差,教育,医疗这些方面。

住房现在的潜在客户,主要是改善型。

不比前些年了,前些年有些中产很喜欢投资一些尚不确定的城市,现在都变得比较集中。

大家发现还是那些能租出去的,或者自己能用得上的房子更靠谱。

那么这些购买行为能不能如愿,是一个连锁行为。

因为很多人改善是通过置换,卖掉自己价值300万的房子,添200万,再贷300万,去买800万的。

这个过程,需要人配合。也就是俗称年轻人去买入他要卖出的比如低总价的上车盘

这个连锁消费完成了之后,会带动一波装修。

改善是最容易产生相对高价装修的,因为改善意味着稳定,意味着购房者打算较长时间使用。

你打算住10年和你打算住3年,你肯在装修上投入的钱,是不同的。

第二个领域是汽车,这个没啥说的,主打肯定是新能源。

那天还有人问我,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方向。

几十年前,国内创业做新能源汽车的那波企业主,人家如果没有判定这是大方向,为什么要走这条路?

站在20年前,那波人是不可能预判到今天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往全世界的,也不可能预判到电池价格不断创新低从而拉低整车成本。

他们敢创业走这条路在当年的原因就一个,我们的石油能源是外部依赖的。

这一条在,就注定了我们走新能源的路只是时间问题,不是方向问题。

你不可能在关键领域让人卡脖子的,明白么?

电力领域我们是通盘棋的,火电,水电,风电,核电,想怎么整怎么整。但是石油,咱是靠进口的。

你用过新能源车就会发现用车成本极低,和油车比。

当然,这个前提是你自己有带充电桩的车位,你是峰谷电,用夜里的谷电,用民用电给自己的汽车充电。

如果是这样,你开车相当于没油费。电费和油费差价好大。

你现在明白为啥满街的滴滴很多都是电车了?因为自有车位充电桩的话,成本实在太低。

电车现在最大的缺点是远程,开出城市比较麻烦。但是就冲电池研发的速度来看,我觉得,所有问题,都不是问题。

对于那些以代步为目的的多数人,电车在未来,肯定是主流。当然,我们也看到了,那些不断企图推出高端产品的电车厂家,实际上,野心不止于此。

他们实际上是想全方位的和油车抢全部市场,而不是一部分。

特斯拉刚降价上热搜,可能很快又要降价了,因为电池的价格又大幅度下调。

我年轻的时候,还没有电车的时代,一群码农聊天,我们说,如果让计算机领域来接盘传统制造领域,比如汽车行业,我们可以让汽车的价格一路狂降。

本质上不是谁比谁牛,而是模式不同。

就像做芯片,硬件部的人去流片,几个月一次,软件部门的人写驱动,几个月可以迭代一千次。

因为开发方式完全不同,软件的编译运行太快了,修改太容易。

这就像一个人类棋手,怎么可能下得过人工智能?

就算你今晚赢了它,你睡一觉醒来,它已经迭代一万次了,你还是你,它早已不是它,它早已从石器时代进化到星辰大海了。

所以电车这东西,没必要怀疑它,我们早晚都会开。早,或者晚。你有个能充电的车位很重要,如果你的车位没有,最好置换一个,换成能接电的。

以后城市里车位的价值可能主要体现在能否充电,其次才是停车的功能。

这个以后,可能是很快的。

交通也就是出差,是能指望的,因为放开后,各地的通行变容易了。无论高铁还是飞机。

但是你想快速恢复到疫情前是很难的。

而且你注意,我们不知道后面有没有第二波第三波,如果有,各个公司可能也会更倾向于线上办公。

真正拉动高铁飞机这种交通业的是白领,并不是产线工人。所以线上办公对交通还是有影响的。

教育和医疗,众所周知的原因,我就不聊了。你自己去分析吧。

我个人觉得,在我们聊过的范围内,拎出来最能打的就是新能源车,其次是改善住房和相关装修。

昨天有句话我没说出来,可能是这个引起了部分读者的误解。

部分读者可能以为说,我指望内需完全弥补出口,这是你以为,我可没说过。

严格意义上说,出口不足实际上是欧美这部分的外需不足,去年主要是美国加息,今年可能欧洲被迫也要持续加息。那么外需更不足。

实际上我们都知道,美国是在耍流氓。因为美国加息的同时,并没有缩表。这意味着美国一边加息一边释放流动性

那他的意图很明确了吧?就是我们过去一整年说的,美国只是想引起美元回流,因为美元是避险货币,包括他们挑起战争都是为了避险情绪。

美国2023年只有两种可能,一种是收割完成,比如欧洲先倒,美国如愿得到了一个垫背的,于是转向;也可能说最后美国自己玩不下去这个游戏,没有如愿的情况下,主动转向

但是无论如何,在这个过程中,出口都特别难,或者说以欧美为主的外需都难以指望。这一点其实你关注下欧美各大港口的吞吐量数据下跌的幅度,就应该心里有数

那这时候,就需要一定的内需来弥补差值,你注意我的描述,差值

我们的工人,挣钱的路径很有限,就像我前面说的,吃鸡肉的要么指望国内吃牛肉的,要么指望国外吃牛肉的。都自己上山不坐轿子,你让轿夫咋办呢。

工人挣钱,不通过加工制造业出口商品,就只能通过给人家装修房子或者给人洗车修车,明白我这意思么?老外牛肉吃少了,国内的就得补足嘛,否则你让吃鸡肉的咋弄。

所以说,在美联储转向之前,在外部需求不振的这段时间里,肯定是需要有钱的,多花两个。这就叫有钱的捧个钱场,没钱的捧个人场。

- THE END -
0

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