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两话题:国内买房,内外经济分析

liangxianfu 2023-1-3 457 1/3

随着放开之后,这是问得最多的两个话题了。站在新的一年的起点,我相信这也是2023年读者最关心的两个话题。

我们今天就把这两个个话题作为新年的开篇。因为是重磅话题,所以有点长,

第一个话题:国内买房。

如果说去美国买房,要按照美国人的思考方式,那么在国内买房子,当然要按照国人的思维方式走。

最上当受骗的什么人?就是反着来的人。带着国内的思路去美国买房,入坑了;反过来,你带着美国的思路在国内买房,还自以为是前瞻,你也入坑了。

这些年被教训多了,入这种坑的人开始下降,但是十多年前很多,犯这类错误的人很多。那时候我记得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说中国是美国的翻版,或者说,美国是中国的未来,中国的城市20年后就是当下的美国。当年流行的来自地产中介的一种宣传语。

以那时候喜欢在郊区开发别墅区,人们形成了一种观点是说未来的国人,会像美国人一样,白天开车去市中心上班,晚上回到郊区的别墅。

这种观点在当年很流行的,那时候的人们以为今天就会是当年想的那样。结果我们都清楚。完全不是。

说到底。和房子没有关系,和什么有关系?和地段有关系。

当年的郊区如果发展起来了,无论是别墅还是公寓,今天都涨了,可是如果没有发展起来,相比于这十多年二十年其他品种而言,涨幅就少的可怜。

所以后来很多国人总结了一个经验,别墅是个坑。

其实不对的,确切地说,地段是个坑。当年有很多别墅为了拿地方便,是盖在那种发展不起来的地块上的,比如周围有个山包包,或者反正地质有问题,这地方就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密集的商业区。

这种地方盖别墅,你可想而知,将来的配套都起不来。所以说穿了不是别墅是坑,是地段是坑。

当年的人为什么会入这个坑,说到底,还是受了美式的影响。那时候的人其实想不到物流,快递的最后一公里,想不到外卖点菜。他们还想象不出这些商业形式,你站在十五年前的视角下看,确实会产生错觉。因为你会发现国人的汽车保有量也在上升,因为那时候的地铁还不够密集,因为那时候外卖点餐还没有普及,那时候综合体都没兴起。人们确实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觉,城市不是围绕圆心的几环几环的发展,也不是围绕多个圆心的多中心分布式发展,而是那种一个个大社区的美式乡村路线。

说到底。当时的人们对于路线不是很确定。所以他们才会误以为郊区的别墅是来来的方向。但是有一部分人是先知先觉的,这里面有些人往往是日本通兼美国通,就是说他们在当年就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模型,会更像日本,而不是美国

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,学校里有个老兄,他就是一个对中日美都非常熟悉的人。他是20年前回国的,一回国就在北京三环内,买了很多害房子,此后也是年年买,直到限购。因为当时的房价非常非常低,而且他在美国工作了二十年,收入相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非常高。

他对于买房这件事的看法就是地段,我是十多年前和他交流这个话题的。

这位当时大我20岁以上的老兄跟我说。我们的城市的发展方向,是日本那样,而不会是美国那样一个个社区的高散状态。

你要知道,当时电商是不确定的,点外卖的生活方式是不确定的,我们是在一切未知的前提下讨论这个问题。

我当年就问他,为什么笃定我们不会是美国那种大农村的城市路线?

他也是个做了一辈子高科技的人,但是他给我的观点很新颖,他说这事儿并不是从技术路线上来判断,并不是他判断未来会产生各种互联网生态链,各种什么新玩意儿最后把人聚集起来,会产生更高的链接,会产生更高的产值。这套说辞,是今天玩互联网的人给你濯输的,他当时不是那么看。

他说,你要弄清楚中国人和美国人,人的差别。

中国一直都是高度分工的社会,哪怕你回到几百年前都是。而回到几百年前,美国人是牛仔。

美国人很擅长的事情是随个马去打猎,我自己修房子,我自己抵御天灾我自己维护治安,我自己挤牛奶。这是几百年前。

中国人不是的,你去看几百年前,李鸿章访美的时候,他一咳嗽,马上就有人递痰盂,马上就有人递烟袋。

那两个人就像和他长在一起了,就是说彼此都不用语言的。

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生态链,李鸿章和那俩人之间就像一个共生体。

他20年前回国的时候观察,国内的小老板,那个年代,很多都是有司机的。在美国,多大的老板通常都是自己开车。

我当时反驳他,十多年前的时候,我说那你现在看,随着60后退场,70后,80后的企业主不也都是自己开车么?

他说不对的,一个生态位的消失不等于生态的消失。生态位只会转移。顶多是从私人雇可机变成共享司机。

你注意我们对话的场景,那时候滴滴还在筹备,我俩并不知道,但是他这句话已经暗示了类似澜滴行业的诞生,你现在回想的话。所谓滴滴其实就像60后企业主雇司机,只不过一个是包月的,一个散卖的。

外卖是同样的道理。从60后开公司,自己雇食堂师傅,最后变成了散卖的,大家共享一个食堂。外卖平台从生态链的视角看,就是食堂的散卖化。

他的预言很准,中国人一直都是生活在集体当中的。你不管这个形式怎么变,名字怎么变,无非猜叫了个味。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过。医师认定了中国人是一个特别依赖集体的生物,那什么最重要?在集体当中的位置最重要,为什么房子看到故宫,看到黄浦江很重要,因为那是著名景点么?

那黄果树瀑布也是著名景点,为什么看到黄果树瀑布的房子卖不过看到故宫的房子呢?说明不是景点,而是位置,在集体当中的位置。

你家阳台能够看到故宫,能够看到黄浦江,是一种集体位置的体现。

这个集体位置意味着大量的配套资源,这是我们的房子的最大的价值,这是第一要素。我当年请教的时候,问的是房子的类型,则紧,排屋,多层,小高层,高层,容积率,得房卒,我的视角在当初还是这个维度的。而这个老兄告诉我的是那些不是第一要素,不同的品种他都买过,无论别墅还是高层。但那不是重点,地段是重点。

这个地段的本质就是你在集体中的位置,这是重点。至于这个地段正好盖了个高层,他就买了个高层,正好盖了个别墅,他就买了个别熙。

因为二十年前他是美国回来的,相对于当时的国人收入,相对于当时的房价,他根本不差钱。

正因为不差钱,他反而抓住了问题的实质。在国内买房就是在买你在集体当中的位置。你买的这个位置越好,它未来的升值潜力就越好,剩下的那些不是不要考虑,那是第二要重。

你第一要素抓牢了,确保了你80%的利润,你第二要素抓牢了,只能确保你20%的利润,哪个是大头,熟轻熟重?

我觉得这个思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。他其实就做给我三句。

第一句是中国人几千年了,始终是个集体社会,你不能以美国的视角来判断。

第二句是中美买房都看重地段,可是彼此对地段的理解是不同的。

这就是为啥美国的房子涨起来是慢慢涨的,因为他们的地段是随着富人的迁移自然形成的。而我们的地段是来自人工规划的,受到预期的影响远大于事实,所以过去一直是横盘急涨横盘急涨的。

你现在明白为哈我让你去美国可以先租房了?你不用急的,他们的房价上涨是缓慢自然的过程,你了解清楚了再下单不耽误事儿。反过来。我们的楼盘是非常受规划以及金融周阴影响的。说穿了有点像买股票,你买对了时间什么都对,买错了时间难受好几年。而这个对错,时间上的对错,位置上的对错,早已不是十多年前闭眼买的阶段了,我去年聊过,聊过很多很多次了,你要参考的指标太多太多了。每个城市,每个板块,甚至具体到每个楼盘,都不一样了。

第三句是我们所谓的买地段实际上是买你在集停当中的位置。在集体社会当中,最重要的资源是位置。

这个价值观源于我们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体结构,位置更大的影响了你获取的资源。你非常的依赖于大量的人给你提供服务,无非古代是独享的,是包月的,现代社会是散卖的,是零售的。

支付内务府属包月的一群人服务一个人,现代城市鼎散卖的一群人服务一群人,而美国也从来没变过,你看着他们不做牛仔了实际上还是牛仔。只不过以前是去农场挤牛奶,现在是开车去市中心上班,晚上回家还是自己烧饭,家庭聚会那套。

很多时候,你把人看透了,把文化属性看透了,事儿自然就看透了。

第二个话题,2023年内外的经济形势展望。这个话题下有两个主题,我们要先从根子上聊起。当然,下面的一切都是基于病毒存在的假设,如果病毒忽然消失了,那么对人类的整体影响,也会有所不同。

第一个主题,美国的货币政策对美国的影响,对全球的影响。

回顾下去年说过的话,去年1月份,也就是12个月之前,咱们就说过。大家可以去看看《提前开放了,聊聊疫情之下的经济》这篇文章,美国的通胀从根源上讲,是供应链紊乱引起,而供应链紊乱,源自疫情的影响。

这个道理非常简单,我们多次打过比方。比如10个人一组,有一个人发烧了,请假一周,前后掉链子两周,那么剩下的9个人,是没有办法发挥9成的效果的。

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,你经常会发现你的工作是催上家,催下家。大家不请假的情况下尚且这样,如果有人请假,他的DELAY,很可能带来连锁反应,导致金短DELAY.

你把这个模型放大,如果一个行业里面始终有10%左右的人会此起彼伏的发烧,请假,那么剩下9成的人,能发挥五六成的效率就顶天了。9成的人在做事,发挥6成的效率,但是10成的人要吃饭, 焉得不通胀?

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美联储加息,已经加息了一年了,有没有效?有效。有没有用?无用。为什么说有效?

当你加息的时候,实际上提高了什么?提高了实体运营的成本。

我问你,作为一个投资人,开厂每年要冒险,也许年化收益率6%,现在存银行,无风险利息都有5%,你还愿不愿意开厂?你不愿意开厂,你就不愿意雇人,你不愿意雇人,人没有了工作,什么会下降?消费欲望会下降。

这就是去年年初高盛说的那句讽刺美联储的话,他说没有了工作就不会买东西,不买东西通胀自解。

所以我说加息有效,加息肯定是能够抑制通胀的。

但是无用,因为只要疫情的影响还在,9成的人做事,发挥6成的效率,10成的人要吃饭这件事就没法改变。

那么与2022年相比,2023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

是其他发达国家也得跟上这个步伐,比如欧洲。也得加息,包括日本,也要跟随美联储加息。

原因很简单,还是通胀,就像我们前面说的,虽然无用,但是有效。

那么这是外部环境,2023年外部环境下最重要的一件事。

这件事对我们内部的影响是什么?很简单,两个维度。

第一个维度是对出口的影响,我们2022年10月份看到出口的数据下降得很厉害,这就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。

那么如果2023年,整个外部市场持续维持高利息的状态,那么我们相当于全年都要面对2022 年10月份之后的来自外部市场需求缩小的压力。

第二个维度是对放水的制约

你想一想,为什么美国加意,欧洲日本就得跟?因为全世界的金融水管,本质上是连在一起的。

如果美国不断地加息,欧洲日本不跟,他们的货币就会相当于美元贬值,这会带来其他问题。比如他们国家的资本会考虑结束掉在本国的生意,跑去美国吃利息。

那么选择跟,结果很清楚,就是我前面说的,当无风险的利息比较高的时候,就会抑制投资行为。

作为商人发现躺着吃利息很安稳,他为什么要去冒险做生意呢?何况冒险做生意不一定能卖得出去的情况下。

除了这两个维度,还有一个参考。我此前讲过,我们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很发达的,而且你注意,这里面不都是年轻人,有很多比如建筑行业,是中年人占主体。

如果这些人一波波的发烧请假,就会造成供应钮的紊乱,就像我前面描述过美国经历的那些。拉平时间轴来看,只有9成的人开工,只能维持6成的效率。这对生产率是一种直接影响。前段时间我说过,咱们一定要找到破局的办法。否则这将成为困扰我们2023年很辣手的问题,

第二个主题,消费。一个经济体,想要挣钱无非三条腿。要么你挣洋人的钱,前面说了,2023年外部市场需求最怕大不如前。

要么你挣资本市场的钱,前面也说了,加意的大环境下,资本的活跃度是不高的,他有安稳的利息吃,就没有动力去支持大家热火朝天的万众创业。

所以像201几年那会儿随便拿张没写完的PPT就能融资,就能第一次创业的场景,很显然在2023年,是很难发生的。两个要么指不上,那就只有第三个要么,要么怎么样?要么你挣本国市场的钱。

本国市场的消费者分三类,穷人,中产,富人。穷人的钱好不好挣?

假如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,穷人的钱不好挣。

原因很简单,前面说过,如果有一轮轮的发烧不断的干扰,9成的人开工,只能发挥6成的效率,这就决定了你老板只能挣到以往6成的钱。你老板如果只能挣到以往6成的钱,他能不能维持盈利都未知,他怎么给你钱呢?而且更重要的是,作为穷人,特点是什么?特点是钱对他的边际效应很大。

啥叫穷人?没有积蓄就叫穷人,月光就叫穷人,寅吃卯粮就叫穷人。

为什么穷人怕病呢?因为穷人的资金面很紧张,不生病也都紧巴巴的,一旦生病,他的健康状况还没睡,财务状况先睡了。一方面是资方投资意愿不高,一方面是工厂主受到生产率的压制。一方面是对生病的担忧。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,穷人的消费意愿是不会高的。

但是这个干扰,是有可能在2023年出现的,也就是以国家的力量,或者为穷人因病毒导致的看病成者并发症兜底:或者以基建的形式为穷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。

说白了就是以工代服。这么做会不会提升穷人在2023年的消费意愿?有可能。要看具体的措施和效果第二类消费者是中产

中产和穷人相比,无非多了些资产收入,说自了就是他手里有房。他觉得自己即使暂时工作上不顺,也能扛几年。

但是中产的消费是非常依赖预期的,只有他觉得自己未来会升职加薪,或者自己的房产会增值,才敢于放开手脚。

升职加薪我前面说了,其实是受到资本市场影响的。

什么本科刚毕业年薪10万起,三年内做到年薪多少,什么楼道里充满了要上市之后金钱的声音,这些其实都依赖于什么?依赖于资本市场的话跃。说穿了,依赖于风险情绪。

你不要以为计算机系毕业的,金融专业毕业的比土木工程的有什么优秀,有什么牛,没有的。

很多的码农,无非是把人家的代码修修改改;很多的金融人士无非是把PPT这里调程一点,那里改个字号。我没有贬损谁的意思,但在业内里的人都知道,这是事实。

所以说白了,如果资本市场不活跃,对大多数中产白领来说,开职加群?门都没有。那么就只能指望房产升值?

房产这东西,长期看人口,短期看金融,人口就是出生率,大家都懂,短期看金融,说白了就是看融资成本

这个话题我们前面说过,为什么欧洲日本不得不跟着加意?抬高融资成本?因为汇率。所以,2023年招望金融保交楼是指望得上的,指望有个不错的房贷利率让刚需买房结婚,让置换群体改善,都可能有不错的利率环境和上车选择机会。

但是你指望说自己的房产大幅度升值,甚至拉动你的消费。那除非大的市场面能出现质变。比如美联储不加息了,甚至大减息,连带金球都做出类似操作。

那么最后能指望的就是富人。富人说实话,前段时间有点,那啥。所以你看到了,很多富人都退了。开始享受生活。

前几年,互联网上流行把富人和这个杆子那个杆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,我就说,这事儿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。

你想征收一个人的钱,是很复杂的。因为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国籍,或者,他可以在某些特殊的小岛上注册一个公司,然后用这个公司去控股自己的公司。

他甚至还可以让离案信托来控制自己在别的岛上注册的公司,然后把自己指定成信托的爱益人。

这里面的操作非常复杂,到最后你就会发现,大家都知道他很有钱,可是从法律的角度,他兜里一毛钱都没有

那你怎么办呢?这在全世界都是普遍性的问题。美国在这个问题是比你头疼多了。所以那些年,我就跟读者讲,你的诉求我听懂了。可是你的诉求要落地,需要全球只剩一个国家。

如果全球只有一个国家,那你的想法是可以落地的。否则,就是上面这一堆问题。哪怕世界警察美国自己都解决不了这种问题。我分析这些并不是告诉你不能做什么,而是告诉你要努力地去做什么。

就像红楼梦里王熙凤对刘姥姥诉苦,小有小的难,大也有大的难,你觉得你身为年轻人,考公难,考研难,我工作难,买房难,这也难那也难。

其实作为一个经济体,同样很错,想挣谁的钱都不容易,那怎么办?很简单,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。我说,容易做的事情,凭什么轮到你做?那么同样,容易赚的钱,凭什么轮到我们赚?知道不容易,仍然做到,这是我们的本事,就像任正非说的那句话,除了胜利,我们别无出路...

- THE END -
1

共有 0 条评论